首页 >> 莩草

新型农技体系的集团式实施之路小喜盐草

2022-07-07 20:04:19

新型农技体系的“集团式”实施之路

新型农技体系的集团式实施之路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探析

本报记者 刘强

针对我国区域和产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农业部明确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工作目标。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自2013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组织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马铃薯、奶牛、羊等9个产业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以下简称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十三五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

建立科研协同网络形成农业科技攻关新格局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通过整合分散的科研成果,从优良品种、土壤肥料、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产后加工以及饲料选配、营养调控、高效繁殖、疫病防控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模式再造,探索不同主产区、不同生态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最优解决方案,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据统计,9个项目共组装集成 115项先进适用技术,构建了25套综合技术生产模式,为十三五期间农业绿色、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储备。

经过3年的努力,绿色增产增效模式构建了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成效显著。实现了生产生态、农机农艺的协调发展。如玉米项目构建了农机农艺六配套的技术模式。油菜项目以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新品种中双11为核心,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多熟制条件下低损失的油菜机械化收获。实现了全产业链学科间协调推进。打破单打独斗的状况,按照品种为主体、水肥药械种植养殖一体化全产业链思路,根据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9大产业不仅整合了农科院内有关团队和不同学科联合攻关,还广泛吸纳了地方院所、推广机构等单位优势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协同攻关,构建了集团军式大联合大协作高效协同攻关网络,形成了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组织体系,构建了服务全国的农业增产增效生产技术模式研究、示范、推广协同攻关联盟。实现了创新联盟组织体系协调发力。联合国家、省、市各层面的优势特色团队,与地方政府开展务实合作,强化与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协作,把研究工作与地方政府的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上、中、下游一条龙的农业科研协作模式和全国一盘棋的农业科技攻关新格局。集成各加盟单位研发的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构建多学科集成的一体化农业生产问题综合解决方案,为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坚持绿色理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在设计时,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原则提出研究内容和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把节肥、减药、节水作为核心目标,集成的技术、形成的模式充分体现出生态环保的理念。

农药化肥实现双减。自动虫情测报、太阳能杀虫灯、飞蛾诱捕器以及性激素诱杀等精确防控技术,使水稻、玉米每亩减药30%以上。稻田养鸭肥田及精准施肥技术,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20%。我国首个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农药阿泰灵,可有效提高水稻的抗病性,明显减低主要病害的发生。一喷三防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减少农药用量25%,病虫害减轻40%。棉田释放红颈常室茧蜂对盲蝽防治效果达到65%。通过科学施肥,油菜实现每亩节本80元且增产8%。

节水保墒取得双赢。小麦墒情自动监测技术实现适时适量灌溉,每亩节水90吨,水分利用率提高 15.4%。蓄水保墒与节水灌溉技术,有效解决了黄河流域棉花生产保墒和节水问题。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每亩节水150吨,节本150元。玉米贴茬播种技术保持了播种期土地墒情,在减少用水的情况下,保证了出苗率。化控抗逆技术有效提高了玉米抗旱能力。

控制农业污染多措并举。高产高效镉低吸收低积累技术模式,在污染超标5倍以上的重度镉污染土壤上持续生产出安全水稻。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难题,而且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的作用。

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大大减轻了人工揭膜劳动力投入及残膜污染,可有效解决新疆棉区严重的白色污染。奶牛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把粪污经过固液分离、有机肥加工、UASB厌氧、浮萍净化等措施,将处理产生的水用于作物灌溉或再回用于养殖场,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浮萍繁殖还可用于开发高附加值的生物质能源或饲料。

扭簧扭转疲劳测试机报价

材料试验机参数

水泥压力试验机品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