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粗壮省藤

上海三地融合构筑基础生态空间个溥

2022-08-27 18:58:52 个溥    上海    

上海“三地”融合 构筑基础生态空间

12月12日消息:今天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陆月星介绍了上海“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构筑基础生态空间等相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的要求,上海坚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海地处长三角、依水而立,“绿地、林地、湿地”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载体,促进“三地”融合发展,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三地”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奠定了扎实基础。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上海将站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有所作为,为落实“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构筑良好的生态空间。

一、基本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市先后出台了《上海市绿化管理条例》、《关于推进林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法规和文件,编制了《上海绿化系统规划》、《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提出林网化和水网化相结合等布局要求,抓住世博筹办、城市改造、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机遇,开展城市森林研究,大力提升绿化建设管养水平,连续三轮实施林业三年发展计划,不断加强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约3.4万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22%,林地资源面积约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2.58%,湿地约32万公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管理。以中心城区绿化为主体,郊区新城绿化为补充,生态林地和防护林地为外围支撑的“环、楔、廊、园、林”绿化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生态安全不断巩固,生态功能明显提升,“春景秋色”生态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绿地发展情况

一是保持公园绿地递增。每年确保新建500公顷公共绿地。相继建成世博公园、辰山植物园、徐汇滨江绿地、炮台湾湿地公园、顾村公园等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内环线内基本实现出门500米有一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达153个,实施了61座老公园改造,创建星级公园94座,郊区“一镇一园”建成32个镇级公园,公园年游客量超过2亿人次。二是优化绿化廊道。开展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线、轨道线等沿线绿化建设,优化植物配置,逐步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片成林”的绿色通道。全市行道树总量达92.57万株,创建了73条林荫大道。三是引导社会绿化。创建各类绿化先进单位3183家,包括全国绿化模范单位19家,上海市花园单位871家,上海市绿化合格单位2293家,上海市式居住区573个,在社会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5年以来,约有2778万人次市民参加全民义务植树尽责活动。拓展绿化途径,全市屋顶绿化总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

林地发展情况

一是因地制宜拓展生态林地。大力推进以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通道防护林、污染隔离林等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逐步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全市6万亩沿海防护林已成为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屏障;在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河道两侧和主要水源地周边,建成的15万亩护堤护岸林和水源涵养林,为提高全市人民饮水质量提供了保障;建成包括全长98公里、宽度100米外环林带一期工程在内的通道防护林30.4万亩;在石化等产业周边地区建成总量7110亩的污染隔离林;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融资建成15块千亩以上大型生态片林。二是积极壮大林业产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济果林基地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市经济果林特色布局基本形成,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标准化生产有序推进,品牌化经营效应凸显,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逐步提升。林果产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1年,经济果林种植面积达30万亩,果品总产量为45万吨,总产值达18亿元。大力促进森林旅游业发展,游客逐年增多。根据国家相关机构测算,全市森林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达到74亿元。三是不断强化林地保护。实施林地抚育改造,共抚育林地16.3万亩,完成11.4万亩林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和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在外环林带建成15座智能化防火监控塔,在重点林地建立155个国家级、市级、区县级等三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相应的药剂药械储备库和应急防控队伍,有效确保生态安全。

湿地发展情况

一是拓展湿地保护网络。在长江口湿地保护的重点、敏感和脆弱区域分别建立了2处国际重要湿地、4个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个禁猎区,对于不适宜划建自然保护区的敏感区域,建立了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是依法保护湿地。先后制定《上海市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形成上海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格局。三是开展生态修复。在国内最早提出湿地修复与保护理念并开展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完成上海西郊淀山湖湿地修复工程、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中试项目、东滩湿地公园建设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四是加强资源调查监管。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疫源疫病监测等专项调查,摸清本市湿地资源及野生动物资源状况。强化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执法,先后组织开展了“候鸟保护专项行动”、“飞鹰专项行动”等一系列集中整治行动,有力打击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绿地、林地、湿地生态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整体形象,而且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赢得了宝贵战略资源。

二、下一步打算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上海认真学习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上海要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进一步推进“绿地、林地、湿地”融合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体思路和目标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管理为重、政策推动、法规保障,不失时机地拓展生态空间、不遗余力加强资源保护,形成中心城以“环、楔、廊、园”为主体,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市域绿环、生态间隔带为锚固,市域范围以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区和自然湿地为基底,“环形放射状”的基本生态网络空间体系框架,促进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均衡性、功能性明显增强。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森林覆盖率达到15%、森林蓄积量增加42万立方米、自然湿地保有率维持在30%以上。

积极拓展生态空间

加快实施基本生态网络结构体系的建设,扩大城乡绿色生态空间,进一步推进大型公共绿地、楔形绿地、大型居住区绿地建设,启动郊环绿带等结构性绿地建设,基本完成外环生态专项工程,建成迪士尼核心区绿地、顾村公园二期、滨江森林公园二期、七宝文化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积极推进崇明生态岛、虹桥商务区、世博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生态项目建设。构建中心城、郊区新城绿地系统和镇级公园体系,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发展。积极推进以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污染隔离林、通道防护林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林业建设。整个“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绿地500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500公顷,新建立体绿化150万平方米,林地1万公顷。

严格保护生态资源

进一步加强绿地、林地、湿地资源保护,依据相关保护利用规划、绿化占用调整许可、林地征占用定额、森林采伐限额、湿地保护要求等规定,依法保护资源,严厉打击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完善绿地、林地、湿地基层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网格化管理等运行机制。加强对毁绿占绿行为的监督检查和严肃处罚,优化改善绿地结构。推进林地湿地抚育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生态群落结构,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的建设和管理,着力控制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加强绿化林业有害生物、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森林火灾等林业“三防”体系建设,提升林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生态安全。

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按照“确保生态效益、拓展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拓展和有效开发利用绿地、林地、湿地的生态、社会服务和经济等多种综合功能,贴近市民、吸引市民、服务市民,让市民亲近、享受自然。推进50座老公园改造,加强公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服务能级。优化行道树品种结构,“十二五”期间创建命名林荫道100条、改进提升100条、新建储备100条。发展壮大林业产业,适度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发挥经济果林对维护林地总量平衡的作用,鼓励果品生产合作化、组织化、优质化,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人文资源,鼓励林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郊野森林公园和开放林地建设,保护生态自然。推动生态服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科普深入发展,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上海市民创造新环境。

为了落实这些任务,上海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工作推进力度。明年,将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林业三年发展计划,启动郊野森林公园试点建设,加强城市绿化优化等重点任务。通过一段时期努力,上海绿色生态空间将努力实现五方面突破:一是布局更加均衡,能够保障绿色空间公共资源的公平享用;二是结构更加合理,能够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的绿色生态密度、种类、品质需求;三是发展更加协调,能够促进“绿地、林地、湿地”融合贯通和协调发展;四是管养更加精细,能够体现城市软实力和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五是利用更加综合,能够多角度发挥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旅游、观赏、科普等多种需求的功能,使得资源效用得到更大发挥。

生态环境是开放系统,除了“绿地、林地、湿地”,还包括大气、水系、农田等内容,这些要素密切关联,相互影响,需要统筹发展、各方参与。为此,上海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和林业部门将秉持开放服务、共创共建的理念,呼吁全社会、各行业、广大市民群众继续积极行动,共同创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良好生态环境。

渭南包皮切除手术多少钱

唐山治疗妇科炎症哪里好

重庆好的癫痫病医院

上海看青春痘医院哪家好

广州专治上环取环

友情链接